“中国蚕桑之乡”的“新丝路”:数字化护航 畅销海内外

发布时间:2024-11-01 08:15:38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 广西河池12月27日电 题:“中国蚕桑之乡”的“新丝路”:数字化护航 畅销海内外

  作者 林浩 戴光润 王以照

  走进位于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的温室标准化蚕房,载有饲料的传送带、自动喂蚕机、转运车等设备繁忙地工作,智能化、数字化设备自动调控房间温度、湿度,守护着“蚕宝宝”们成长。

图为蚕农利用轨道运输机养蚕。河池市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通过大数据调节构建无菌化生长环境,优化饲料使用量,让‘蚕宝宝’舒适地度过一生,蚕丝品质和产量都大幅提升。”环江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朝东近日说。

  河池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种桑养蚕已有400多年历史,素有“中国蚕桑之乡”之称。近年来,随着“东桑西移”步伐加快,当地蚕桑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成为中国最大产茧市,产品出口日本、印度、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丝绸新都”。

图为河池市内的连片桑园。覃芳思 摄

  韦朝东告诉记者,河池气候温暖,桑树生长期长,每年最多能养殖12批次蚕,数量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两倍。可观的收入,吸引众多农户加入合作社,村里原先的荒地都长满了绿油油的桑叶。

  看到种桑养蚕的好前景,今年60岁的新坡村村民韦介军把家中原先12亩荒地种上桑树,主动加入合作社。

  “养蚕病害少,产品不愁销路,在合作社的技术支持下,我们家平均15天就养大一批蚕出售,每批次能赚1万多元人民币。”韦介军说。

图为蚕农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建设“智慧蚕房”。林浩 摄

  韦朝东介绍,当前,合作社正与企业合作,打造“智慧养蚕”场景,蚕农通过手机、电脑客户端,便可观察桑蚕长势,及时利用物联网等技术,精准把控蚕房温度,大大提高了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蚕农进入平台后,不用理解复杂的养蚕技术,只要按照预先设置的流程饲育即可,蚕病发生率由40%降到5%以内,养蚕成功率提高30%左右。”广西农投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民说。他介绍,目前,该公司开展的自动水肥灌溉桑园试点、生产环境数据物联采集设备研发、蚕病人工智能识别等项目研究取得成效。

  河池市委书记秦春成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在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加持下,当地以数字化、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千亿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在轨道省力化喂蚕、自动取茧等方面获得多项专利,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自动化缫丝设备实现全覆盖。

图为智能化缫丝车间。林浩 摄

  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联丝绸)在河池从事茧丝绸加工行业已有20多年,见证了中国“东桑西移”的发展进程。该公司行政总监袁毅介绍,近年来,利用当地桑茧资源丰富的优势,嘉联丝绸引进世界一流的缫丝、服装加工和丝绸织造生产线,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生产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产品质量。

图为工人使用智能化机器缫丝。林浩 摄

  “我们生产的生丝达到国际一线丝绸品牌生产商的要求,产品供不应求,今年以来,价格一直稳步上涨。”袁毅说。目前,嘉联丝绸已经在深圳设立分公司,将进一步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外市场。

  河池市东方丝路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长陆灵菊也介绍,通过开展技术攻关,该公司建成智能缫丝数字车间,获得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认证,欧洲客户对出产的生丝质量纷纷点赞。今年初,一名意大利合作伙伴实地考察后,立刻下单订购了100多吨产品。

  目前,河池市东方丝路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正把产业链向炼白、染色、印花等环节延伸,并成立专门进出口贸易部门,与海外合作伙伴一道,推动“新丝绸之路”的发展。

图为桑叶茶、蚕丝护肤品等产品展示。林浩 摄

  在河池,众多企业还努力研发更有效的工艺,让更多人享受到桑蚕茧丝绸产业的福利。在新坡村的“四时有桑”体验中心,记者看到桑叶茶、桑黄酒、蚕丝被、蚕丝护肤品、桑枝生物碱片等产品丰富多样。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斌介绍,过去桑蚕产品较单一,主要为白厂丝,近年来,当地陆续开发出桑蚕食品、桑蚕用品、桑蚕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优质蚕蛹出口韩国、泰国等国家市场。

  秦春成表示,接下来,河池将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桑蚕茧丝绸产业深度融合,创建“一带一路”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开发桑蚕丝绸文化旅游项目,延伸产业链。(完)

【编辑:陈海峰】